B站《后浪》爆火,为什么引起大量年轻人消极态度?
《后浪》的短视频中,年轻人的形象被集中定义,而家长们则成了那个谆谆教导的一方。多数家长的年龄和何冰一般无二,认为视频中说得非常正确,所以特意转发了此视频,以期望能给孩子起到说教的作用。
但是,效果适得其反!
虽然短视频表达的是对年轻人的认可,可在很多80后和90后心里,却觉得委屈无比。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他们,远远没有视频中说的那么好。
80后毕业时,国家取消了分配;70后再股市大赚时,80后没沾到边;当80后想买房结婚时,房价大涨,无力承担;好容易松口气时,家里的老人又纷纷需要赡养,各种压力,苦不堪言,压根没有任何幸福可言。
90后在成长的路上,磕磕碰碰,一直被否定。现在却推出这样的视频,简直比“谩骂”还让人无法接受。
但是,小伙伴们,《后浪》只是一个网站的宣传手段,如果你认为它是大补的鸡汤,那就干了这一碗。
如果你觉得它说得与现实不符,那么你可以提出意见、拒绝观看,甚至进行调侃都可以,但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后浪是B站五四青年节推出的一部青年励志片,却完完全全渲染了鸡汤,站在过来成功人士的角度将打造高收入,高消费,豪华享受式的年轻人生活。
其一,短片宣扬了物质主义。大量的短片展示了一些富有年青群体所谓的高质量生活,他们享乐,释放自我。然而,这完全是将青年人物质化,显示了当今社会的浮躁,没有多少人能够处在如此富裕背景下的享乐。
其二,脱离现实。大部分年轻人在接受完教育后,进入城市与全国知识分子竞争。高昂的房价和物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打拼。这才是当下更多年轻人的生活,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稳定,扎根的城市生活,寻求努力付出而改变自己的机会。后浪这部片子完全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其年轻人的本质,关注的是一群享乐群体。
其三,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精神。五四青年节是五四运动后转变而来,当时中华困顿,面临多国列强的围剿,无数青年为求中华独立愿意奉献生命。如今,后浪短片里无数次宣扬五四当代青年精神,令人遗憾的是,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却没有得到显现,其精神空洞,内容浮夸令广大青年群体感到困顿。五四彰显的是青年爱国,自强之精神,是青年雄于欧洲则中国雄于欧洲之气质。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首先说一点,后浪引起的不是大量年轻人的‘消极态度’,他们只是表达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所谓艺术人生,有些人的人生活成艺术,而在现阶段,我们很多人却无法把艺术融进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靠的‘人口红利’,到后来,又有‘工程师红利’。不可否认,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同时,带来了社会贫富分化。所谓的‘红利’,背后是很多底层劳动者付出繁重的劳动,而得到的回报微乎其微,其中的利差,一大部分被发达国家占据,剩下一部分被早期迈入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得到。其中典型的就是‘清华北大不如胆大’的那些人。
第一代获取超额回报的弄潮儿‘胆二代’,还有搭时代便车的拆二代,很多人有了更多选择。或者很多早期单位福利不错的双职工家庭子女,他们也一样有了较多选择。也可以有经济能力冒风险追求自己喜欢的爱好成为职业,或者单纯作为爱好。
既然‘红利’是集中的,不是分散的,没有分到‘红利’的人口将是大多数。其中包括大部分早些年在家老实巴交种地的农民及其子弟,还有一部分处于低回报职业的农民工及其子弟。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去追求爱好,必须先保证生存。
这就是现状,少部分富人,少部分‘中产阶层’,大部分的低收入底层。我们的社会阶层还是三角形而不是梭子型--梭子型表示中等收入的人占多数。
如果在网络尚未兴起,所有地收入的人,只有看着报纸骂人的份儿。没有让‘拖后腿’的人表达的平台,他们是‘沉默的多数’。现在不同了,弹幕、评论,就是他们的舞台。而且,说句实话,我们低等收入的人更爱忍不住根据自身情况‘发声’。于是,很多人看到之后,突然感觉,哇,好多‘不一样’的声音。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之前为什么没听到他们的声音。
比如说,现在乡村里多少因为没有能力在县城买上楼房而找不到媳妇的年轻人独自面对人生的挫败感,哪怕是带孩子的二婚媳妇也不好找。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依然在变革。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改革,将更注重创新,同时网络的发展,5G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会给更多高收入的机会,以及更深层次的多样化。如今,很多人单纯靠掌握一门技术,也能取得很可观的收入。也有人靠自己的表现力,把日常生活做成vlog,也能赚取不错的收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巴厘岛旅游日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巴厘岛旅游日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